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剑桥文理学校中国中心 编辑:佚名
马上就要进入八月了,暑假已经过了一半。在这个假期里,孩子的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呢?是还在玩?还是已经完成了?其实孩子在做暑假作业的过程中会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自制力相对弱一些,需要家长适当督促。下面Kings上海国王国际高中小编就为各位家长们整理了一下暑假作业正确打开方式,可供大家参考。
孩子做暑假作业,有这三种现象吗?
一、不知道着急:动作拖拉
很多孩子平时做作业就喜欢拖拉,上学尚是如此,假期就更加严重了。经常会说明天再做吧,等到了明天,又不想写再推迟,直到开学前几天,才开始夜以继日的赶。
孩子的小心思:假期这么长,我先玩几天再说!大不了最后几天多做点。
二、人在心不在:注意力不集中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始做作业了,可是心思完全不在作业上,最多坚持15-20分钟,然后就一会出去倒杯水,一会上个厕所;家里来客人了,一定要出去看看;不然就放个手机在旁边,拍个自拍发个朋友圈……完全没有时间概念,能2个小时完成的作业,硬是被拖到了5个小时。
孩子的小心思:做作业好烦啊~好没劲啊~我先玩一会儿游戏,过会儿再做吧。
三、质、量难兼顾:答题不走心
平时写作业的时候,孩子不敢怠慢,因为写不好第二天会被老师批评。可暑假不一样啊,老师不会每天都盯着你作业质量,于是孩子答题变得不规范了:不写题号;数学应用题不写“解”,得出结论后也不写“答”;格式混乱,解题过程跟草稿纸上的演算一样龙飞凤舞。
还有的孩子对橡皮或涂改液有严重的依赖,稍微有一点点小瑕疵,就擦掉重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书面不整洁。
孩子的小心思:反正老师不会管,做完就行,完成任务就好。
一、制定暑假作业完成计划
首先,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明确其必要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倘若要出去旅游,那么在出行前和出行后,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作业的完成计划,每天保持几个小时的学习状态。
1、关注孩子暑假作业进展
家长可以每天定时翻看孩子的作业进展,确保孩子在按照规划的进度前进,同时确定孩子没有将学习习惯全部丢掉。
粗略翻看即可,不必过问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有全部完成。这样一来就可以规避孩子马虎应对的可能,也不会给孩子造成“被监视”的心理压力。
2、通过“奖励”督促孩子
对于学习自觉性较低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适当“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完成每天定量的作业,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及时表扬并兑现承诺。
二、不要盯着孩子做作业
有的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一旦发现有问题,就会一边帮孩子涂擦,一边责怪孩子。其实,在这种焦虑的氛围中,孩子很难产生学习兴趣。这时候家长的说教他是听不进去的。
建议做法是:首先过问一下有多少作业,然后叫孩子自己去做,父母轻手轻脚地做自己的事,不打扰孩子,等他做完了再按以下方法检查。
1、重点检查字迹是否写端正
孩子读低年级时——做完作业时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首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而是说出大体范围,如“做得不错,但这个题有些不对,你再看看”,或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一个小圆圈,让孩子自己检查和修改。孩子正确更正后就及时称赞鼓励。
2、重点检查孩子做题思路
孩子读高年级时——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确,而计算的结果一般不检查由孩子自己确认。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三、培养孩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做作业不专心、爱拖拉,怎么办?
1、“限时法”纠正
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估计一个完成时间,然后征询孩子,如“语文40分钟能做完吗?数学30分钟能做完吗?”
若发现孩子做作业时有不专心的表现,只要不是太过分就无需干涉,毕竟家比学校要自由得多。如果孩子注意力不大集中,有拖拉的行为,父母可在旁边提醒一下,如“已经做了15分钟了,加油!”
2、“中途安抚法”纠正
发现孩子做作业拖拉,感到必须制止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问“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做不下去了,要不要爸爸/妈妈帮你一下?”
这样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通常情况下,孩子会说没有遇到困难,这时要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神情:“相信你很快会做完的,爸爸/妈妈等着你好吗?”这种方法,实际上首先中止了孩子的拖拉行为,然后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关注他,希望他快一点完成作业。
越是责骂、数落孩子,越会加重他的坏习惯。
3、“直接要求法”纠正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管用,那么换这种方法试试:事先了解孩子的作业量,然后直接提出完成的时间,如今天的数学作业一小时之类完成。
在执行这一规定时,要说到做到,情绪要平静,不能发火。让孩子明白:父母说话是算数的,不是闹着玩的。这种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带有强迫性。
四、点拨孩子做习题
有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点拨一些难题,父母作出相应的辅导和点拨也是有必要的。而且在辅导、点拨时要讲究技巧:
1、让孩子反复读题
有的题目并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感到很难、不会做,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总是迁就孩子,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提纲列好,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妈妈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原题,你会做出来的。”当孩子做出来以后,父母要高兴地称赞:“我说过吧,仔细读题就会做了。”
这时孩子也一定会高兴起来,孩子不会做的题,父母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意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2、用例题作辅导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也没做出的题目,父母也不要直接告诉他原题的解法,比较好是根据原题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
一般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原题,如果仍不会做原题,那么要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父母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原题的。
这种做法虽然父母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就题解题的被动思维定式中,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3、只讲关键词
对于有些难题,父母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父母的提示去思考、列式计算。
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如果这样辅导孩子,他的解题思路不容易打开。
Kings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孩子的作业,要求要始终如一,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不知所措;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孩子产生“钻空子”的心理。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身教重于言传。家长希望孩子养成认真仔细、专心、爱动脑筋的习惯,那么就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家长对待孩子作业的态度则可以传递给孩子重视学习的观念。
剑桥文理学校中国中心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