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剑桥文理学校中国中心 编辑:佚名
China Thinks Big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项目挑战赛(以下简称:CTB),是以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创新的国际级别学生创新活动。CTB源自哈佛大学传统的研究课题展示项目「Harvard Thinks Big」,是世界范围具有影响的华人青少年跨学科挑战项目。
自从2012年由哈佛商学院和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共同带入中国,8年以来CTB联合耶鲁、斯坦福、清华、北大等数十所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得主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向世界范围华人中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和创新挑战。
该项目旨在培养高中生学术与创新能力,以原创观点和创新方案践行"Think Big, Start Small, Learn Fast"(译为:立大志,做小事,促成长)的项目精神,提升大学接轨程度,服务大学机构的⼈才培养和选拔。
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时拍摄的资料
剑桥艺术(CSVPA China)的学生Nicole Liu,Allison Zhang,Emily Chen,Wendy Shi报名参加了2020年CTB竞赛,Martina和Jolene老师为项目指导老师。他们的参赛项目是《用微更新的理念和模块化设计的手段提升城市特定空间的场所精神及归属感——以上海天津路积福里为例》,首期推送的内容是对参赛同学们的采访。
关于研究课题的确定
问题:CTB挑战的时间非常有限,需要在宏观问题层面选取一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对于研究哪一个细分角度是如何考虑的?
以上海天津路为例,研究是否可以通过整段街道的模块化设计来提高消极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提升城市特定空间的场所感及归属感。(消极空间:一般定义指对街区中散漫的、无组织的空间,*括建筑间的中介空间、道桥间的边角空间、用途不明的废弃空间、未经设计的冗余空间等的概念性描述。【来源:知乎】)
问题:如何观察到这个问题?有没有身边的故事和实例?它具体对社会或日常生活有怎么样的影响?
生活在上海,我非常喜欢拿着相机到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去发现一些新的视角。上海很美,但当我们步入一些街区,比如天津路时,看到的是杂乱无章的店招,胡乱缠绕的电线,被垃圾塞得满满当当的小巷,和被电动车占领的人行道;闻到的是浓烈的油烟味和被丢弃的烟头散发出的呛鼻的烟味。
这是不健康的街区的典型例子,这样的街区影响的不仅是城市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居住在此的居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理环境带给居民的直接影响是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而更深层的影响可能会使得居民们的精神被麻痹,他们会对这种乱象习以为常,不去改变,而是随波逐流。
关于研究小组的优势
问题: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有什么优势吗?
首先,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人员,可以说我们有较好的空间思维基础,有能力为团队提供专业上的支撑。所有组员皆拥有比较良好的艺术思维、执行力、艺术方向的专业性和创造力。同时,我们互相尊重、认可,并且能做到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我们小组的两位导师来自剑桥艺术(CSVPA China),她们对我们进行总体的指导。
关于课题研究的猜想和实施
问题:这种消极空间是如何形成的,你们有过猜想么?
天津路距离上海地标南京东路仅有100米,但一墙之隔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沿街商铺的招牌凌乱,人行道部分公共区域被店商占领,大量消极空间未得到合理利用等,因此造成了行人探索街道的欲望降低,居民生活舒适度较差的感受。
整段街道,*括商铺门头、空调外机安装区域、电线铺设区域、建筑物间的过道管理等,将会被设计成统一的风格。而这个风格将会以“文脉的继承与创新”为切入点,在保留原街道风貌与文化的同时,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为行人与当地居民创造一个具有浓烈场所感的城市一隅,同时提高居民对他们所生活的区域的归属感。
问题:会打算用哪些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会逐步摸索天津路的文化脉络,探寻街区中各种元素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调查主要居住人群的年龄段并深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架构,帮助我们设计并建立居民与街区环境的关系桥梁。我们将以人为中心出发,以营造场所感和归属感为主要目标,重新设计街区空间。
问题:打算如何获取和收集相关数据?
我们将针对居民与商家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在改造前和改造后我们分别获取居民对天津路整体环境及规划的看法及满意度打分、以及商对店铺空间利用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对比居民满意度变化情况展现项目的实效性。此外,我们将采访部分居民并拍摄采访视频作为本项目的前期调研展示。同时我们会在网上的社区论坛、视频播放网站、微博或等社交平台投放项目效果图和实景的前后对比视频。
剑桥文理学校中国中心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