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迪夫学校:培养拥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来源:上海卡迪夫公学 时间:05-17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参与到了国际教育的潮流当中,比如:送孩子读双语学校、上国际课程、出国留学等等。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又意味着什么呢?

3月16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了自主招生比例、名额分配方式、综合评价录取程序等内容。简单点来说,公民办都是一视同仁的,甚至可以说对牛校菜校都是一视同仁,再差的学校都会享受名额分配,再好的学校也只是按照学校人数按比例享受名额分配。

针对中考的这一系列举措,打乱了很多家长对孩子升学的计划。如何择校,成为了一个新问题再次被摆上了台面,国际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

上海卡迪夫学校.jpg

上海卡迪夫学校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真正的国际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出国读书”,而应该是“国际水准的教育”。即在全球化背景下,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主动和世界各国的信息进行充分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时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模式。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现在所说的国际教育,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走出去。把孩子送出去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从现在开始引导孩子具有思维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给孩子带来更大视野。

所以“国际化”应该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国际化教育”是你懂得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方法和技巧,来把自己民族最特别的东西推销出去,让外面的人看得懂,听得懂,认识你。

好的国际教育——“融合”为上

国内应试为主的教育和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差别较大,国际教育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勇于尝试的能力,而国内的应试教育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承、积累、记忆。

近些年,官方多次发出声音,要求“扩大和加快教育开放”,其中就包括开设国际班,引进国际教育,加大与国际间教育交流合作等。100多年前,中国的教育先辈办教育是为了救亡图存,到了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可以看出培养人才的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教育从来都是一种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工程,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更应立足于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绸缪。

但与十年前不同,中国对于国际教育的态度更为冷静、认识更加深刻。国际教育不再代表单纯的“出口留学”,而更多的开始被人们用以借鉴、消化,继而产出惠及自身的“内循环”道路。

我们称之为:融合。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大家都在讲究融合。融合国内外的教育的优势点,将中国自己的价值与文化传播出去,这与自身国力、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分割不开,也与当下世界局势不无关系。

这里讲的融合,不仅有中西方教育理念的融合,更有传统和创新的融合。在科技信息发展迅速的现今,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下,教育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树立价值观,获得未来社会的生存技能。

文化传承:根深中国,绽放国际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上延续数千年的内在精神致因。当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上升到国家级的战略话题。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都提倡传承理念,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的精神风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身认同感和凝聚力,这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所新型的国际高中,中国卡迪夫公学开设机器人、生物基因、人工智能、莎士比亚戏剧等多特色课程,以创新、高科技的全新面貌迎接广大学子的到来。

学校以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为目标,然“国际化”的背后,藏着更深厚的属于中华文化的底蕴与传承。

学校提出“双语双城”的概念,用双语双城规划人生,让双语双城放飞梦想,以双语双城印证真理,拿双语双城启迪未来。双语,即汉语、英语;双城,即上海、卡迪夫。

学校时刻与世界前沿同步接轨,让学生拥有四化,即双语言生态化,双文化常态化,双人生心态化,双未来正态化。中国卡迪夫公学培养的不仅仅是普通的世界公民,更是一个个的中华英才,他们拥有一颗中国心,用二语走世界,三格立人生,知行向未来。

从传播与传承上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创新性的发展。

案例:2021年2月12日,“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话题在微博有近亿次阅读量,数据仍在持续增长中,《唐宫盛宴》不仅科技“炫”,文化也“靓”。

节目运用5G+AR的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把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以诙谐幽默又不失庄重的方式,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以东方气韵打动人心、传颂四海。

这场表演在微博上的热度久居不下,被广大网友戏称“博物馆奇妙夜”。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复现大唐盛世,为了让观众看的懂,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还融入了舞蹈演员的真实性格。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融合,科技和传统的融合,现代与古典的融合,这种融合才是中国国际化教育需要的融合。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经说过:“在21世纪的世界里,哪里有网络,工作的机会就会运送到哪里。在这个世纪里,的职业并不是你做什么工作,而是你懂得什么。教育不再仅仅是通向成功的一条途径,而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2021年,上海卡迪夫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和火星机器人课程,让学生在高中就学习到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为他们申请接下来10-20年最热门专业提供强大背书,旨在培养未来所需要的创新性的中国人才。

培养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

在教育评价上突出立德树人,旨在引导教育回归根本。从基本内涵看,‘立德树人’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

教育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优秀的教育能够让人寻找到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国际教育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让中国家长看到了孩子更广更宽更多的未来。

国际学校讲培养国际化人才,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教育人,要做的不该是将海外学校单纯的引入国内,更应该的是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学校,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实现自己的国际价值。

上海卡迪夫公学报名、参加入学测试及校园开放日,请拨打: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