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赫徳双语学校俞秀红分享如何培养优秀学生

来源: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时间:04-28

复盘曾经,是为了更从容应对未来的多变。在上海赫徳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俞秀红看来,危机的另一面是变革的契机。后疫情时代,赫徳教育仍将坚守并创新。

We look back to the past for dealing with the ever-changing future more calmly. In Jade Yu (Primary Principal of HDSH)'s perspective, the other side of the crisis is an opportunity for chang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HD school will keep persistent and innovative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consistently.

俞校结合本学年丰富的全课程项目,和我们分享赫徳如何培育“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的孩子。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jpg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俞秀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

全课程研究核心专家,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5年一贯致力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可能性”。

拥有超过10年的公立及双语学校管理经验,具备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跨学科设计课程的能力,曾获评省师德楷模、市教坛新秀等。在18年小学语文教学和7年小学项目学习研究期间,课堂教学及研究成果多次省市获奖和发表,曾参与上海市教科院等多个单位的教科研项目。曾访学芬兰、新加坡等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

您对“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的解读?

好的教育像大地,承载、滋养每棵参差多态的小树。俞校认为,“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本质上是我们对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期待,关乎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既关注孩子当下的发展,更关照每个孩子的终身幸福。

‘出得去’指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演进,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在世界广袤的舞台上和全球公民对话交流,并为人类共同命运作出贡献;

‘回得来’,是指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自信;

所谓‘走得远’,是指今天的学校教育要关照孩子未来15年、25年,乃至50年后的幸福人生。

如何培养‘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的学生,依靠的是丰富饱满的课程体系。

如何通过课程让孩子充满力量地走向未来

面对时光的远方,世界的多变,孩子走向未来必须自带力量:俯瞰世界的视野、跨文化合作能力、独立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可持续的学术力……

赫徳教育的精华,在于无论孩子是否走出国门,都能受到中西文化高度融合的课程浸润。全课程着眼全人发展,以母语为纽带联结广袤的中西方文化,以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方式,把“世界“这个的”博物馆”带到孩子们面前。

俞校说,后疫情时代,我们希望赫徳的孩子在本土也能受到最地道的国际化教育。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三年级全课程“世界是个博物馆”项目中,引入了中外名画对比、东西方古文明比较研究等版块,让孩子站在高位俯瞰人类文明,洞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为何世界有不同的模样?”——探究世界的多面性,开拓国际视野

全课程“世界是个博物馆”项目包含《世界是个博物馆》和《艺术奇遇记》两个部分,巧妙地以“北纬30度线”将世界五大古文明串联,驱动孩子们主动去探究 “为何世界有不同的模样?”,以此提升孩子的多元文化理解力。

俞校惊喜于这个项目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探究力和理解力,因为它包含了世界性的地理、文化、建筑和艺术等多个主题,能让孩子们居于古今、中外的交汇点审视人类历史和文明,孩子们身未动心自远,在“出得去”这件事上从小打好基础。

不仅如此,该项目中对中国古文明的深度探索,也让孩子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扎实语文素养的同时具备“回得来”的能力。

在赫徳,这样的课程经历是常态。可以说,这就是以“世界”为教材的无边界学习。

比如古中国文明小组的小小成员们,写出了《兵马俑是怎样来到博物馆的?》这样的探究式文章,文章中可以发现孩子们探究的成果:

该文物现在收藏在哪个博物馆;

你会怎么解释这个藏品?

它们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它有什么历史或故事?

再比如小组成员们有个任务是描写历史文物的细节,虽然才100字的作品,但写作前其实需要做大量研究和考古,并加入自身的鉴赏心得,最终浓缩进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中,一番功夫下来对中国古文明的了解必然更深入。

红陶彩绘骑骆驼胡人俑大小适中,高59厘米,看起来好像一位忧愁的胡人百姓,被迫奉帝王之命去外地。此时,他正和骆驼一起休息,他们看上去都很累,好像奔波了几天几夜。胡人想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而骆驼好像听懂了他的心声,也不知是想安慰胡人,还是有同感,悲伤地叫唤起来。

看到孩子们在项目学习中展示的学习成果和高阶认知能力,俞校的欣慰溢于言表,她说:

所谓全球化的视野,不能单一以学习外语为标准,更多的是胸怀世界、放眼天下的格局,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孩子:真正洞悉人类共同走过的历史和今天,愿意成为全人类未来的共创者。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走得远。

所以在全课程的设置和设计当中,我们既会关注课程和孩子当下生活的连接,也非常强调孩子和他人,和真实世界的连接。

“诚实村和谎言村”——指向未来的终身学习力

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也是“走得远”的核心要义。俞校说,赫徳中外融合的项目课程设计,指向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力、逻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终身发展素养。

如果说《世界是个博物馆》是一场驰骋古今中外的文化之旅,那么疫情期间展开的《诚实村和谎言村》项目课程就是一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经历。

该项目中,学生观看傅莹女士全程英文舌战美国女外长佩洛西的视频,在“倾听—思考”中形成基本的信息搜集和加工的能力。孩子们需要像记者一样在事实与观点之间进行推理辨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比如G3A的Johnny小朋友,面对挑战巨大的逻辑推理题,大胆假设,仔细论证,最终破解了逻辑密码,用自拍的视频向同伴阐释推理过程。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有理有据的表达,充分体现了强大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这些就是赫徳老师孜孜以求培养的通向未来的“终身学习素养”。

五年级的同学和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同台竞技,挑战了数学大联盟竞赛、MAP数学全英文测试等。例如在世界MAP测试中,上海赫徳有52%的学生高居世界“High Level”,92%的同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上海赫徳,每个学生都是校园中最闪闪发光的星。他们勇敢进取、无畏挑战;他们独立思辨,追求真知;他们善良有爱,自信合作。“我们能成为孩子童年最亲爱的人何其有幸。希望今天赫徳美好的教育生态,为每颗小种子赋能,让他们迎着阳光挺拔成长,长成最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到这里,本期校长说已近尾声,俞校带领的上海赫德小学部老师团队心中有爱,对教育永葆热情和创新动力。有他们照亮护航,孩子们未来可期!

特别感谢

一年级学生家长梁先生在疫情期间为学校捐赠了600瓶消毒凝胶,俞校及校方领导为梁先生送上感恩纪念,感谢梁先生在抗疫非常时期伸出援手,为上海赫德的防疫工作提供的支持和付出。

交谈中,梁先生欣慰地表示,老大进入赫德半年后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父母也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这次有机会助力学校齐心抗疫,是为师生平安贡献一份力量。

家长们特殊时期的殷殷关切弥足珍贵,再次感谢梁先生无私的付出。美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离不开家长长久的信任和支持。

怀揣这份信念,我们更将砥砺前行。